中药基础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是于2011年在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中药创新药物学科群”的基础上,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为牵头单位,偕同河南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组建,以国家中药学研究重大需求为指导,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提升中药学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大力推进我校与其他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争取在中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和重大科研成果。
中药基础与应用研究创新协同中心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向、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向、中药及复方作用机理及安全性评价研究方向及中药创新药物研究方向等四个。围绕研究方向,在以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为主要代表性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中密切合作,协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工作进展:①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匡海学教授突破传统"一药一性"的中药性味理论,创造性提出了"中药一味一气,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并主持973计划课题证实了该假说的客观性。②探索出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方法,凝炼了一组与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相关的新概念,建立了基于代谢组学的寒性、热性预测模型,充实和完善了中药寒热药性归属的评价方法,构建出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③采用上述研究模式首次分别阐明了吴茱萸和麻黄的辛味和苦味的各自物质基础。④本协同中心从柴胡、升麻、地榆、防己、车前子、牵牛子、商陆、锦灯笼、狼毒大戟等20余种中药中分离出400余种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100余种。⑤在开展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对牛膝、麻黄、类叶牡丹等中药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生物活性研究,并对药材、有效部位、制剂等开展了相应的质量评价研究,均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后续创新药物制剂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研究并建立了部分中药提取物的质量评价体系,被国家药典采用,实施效果良好。⑥首创并成功运用HPLC-UV-ELSD联用分析技术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制备与分离,具有适用范围广、效率高、研究周期短的特点,可在今后的中药研究领域中大力推广。⑦对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五味子藤茎、接骨木、线叶菊、黑水缬草、银线草、类叶牡丹等民间用药或非药用部位进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评价和作用机理等药用基础性研究,为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中药创新制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学依据。⑧在国内率先提出“中药性味组分组合”以及“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药物发现新途径”的研制思路,并首先在中药注射剂、洋金花治疗银屑病创新药物、麻黄免疫抑制剂研制等研究中应用,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